研究生培养
首页» 教育教学» 研究生培养
博士开题答辩公示-李学舒
时间:2023-05-18 点击数:

博士生姓名:李学舒

年级专业:2021级社会学专业

导师姓名:张汝立教授

开题时间及地点:2023年5月19日上午9:00,北师大后主楼2226室

开题题目:村庄主体性虚化与乡村治理的重构——基于云南三村的考察

开题简述(600字左右):

调研发现党和政府向广大农村投入了巨额资金,村庄基础设施、整体面貌发生巨变外观变了,但农村是不是真的有内生动力,是不是可持续呢?这值得进一步考察。这一过程中,作为服务村庄服务村民的村干部,疲于应付各种委派的任务,办公室案头工作繁多,以坐班制处理各种科层化工作,可是村民并不买账,好像与自己无关,也难以介入。这出现了实践中的悖论,均指向村庄自主性、能动性差的问题。

现有文献对乡村治理的学术分析主要是置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范式进行的,国家和“社会”的界定是相对的总体上仍然将村庄与村民作为同一个不可分割的板块而分析。然而,在乡村社会变迁中,村治已走向了科层化,“科层制人员带有脱离人民,由上而下地管制人民,为仕途而媚上欺下等官僚主义倾向”黄宗智 2022,“村集体”已出现了形与神的巨大分离。在实践的过程中,村庄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式微,即村庄主体性呈虚化趋势。村庄主体性的分析维度,关注乡村治理主体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主地、主动性开展各种工作的一种治理状态和治理活动。体现在民具有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活动的主体意识,乡村建设预留有村庄社会参与的制度空间。但文献分析表明,关于村庄主体性的研究鲜见,对于村庄主体性是如何生成或虚化的?没有回答。因此,本研究拟围绕村庄主体性这个问题,基于云南三村的实地考察,重点探讨村庄主体性虚化是如何形成的?基于此,如何重构具备村庄主体性的乡村治理机制。

本研究对于拓展村治研究国家与社会分析范式,推动村庄内生动力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治理的优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开题组成员(3-5

刘爱玉组长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尹栾玉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

董磊明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

开题秘书:周凌宇